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动态学术动态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 结项专家论证会在京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27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杨巍 张红燕    点击率:
  2018年6月24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组织召开“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结项专家论证会。“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函【2015】1956号)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研究部承担并实施完成。


陈星灿所长实地考察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周宝中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柴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研究员、梁宏刚副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马燕如研究馆员等。会议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必素研究馆员主持。


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修复后的银器



周必素研究馆员主持会议

  验收组专家首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保护研究部,实地考察了保护修复完成后的16件(套)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


王浩天副研究员介绍项目总体情况

  会议伊始,该项目负责人王浩天副研究员介绍了贵州遵义新浦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的总体构思以及银器保护修复的整体情况。


张红燕助理研究员汇报项目实施内容

  之后由项目组成员张红燕助理研究员从该项目的文物出土背景、文物信息、保存现状与病害分析、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前后对比等方面对该批文物的保护修复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


周宝中研究员发言


齐东方教授发言


柴晓明研究员发言


傅宪国研究员发言



梁宏刚副研究员发言


马燕如研究员发言

  与会专家听取项目组汇报后,仔细地对比了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出土银器影像资料,探讨了保护修复中采用的材料和工艺,查阅了16件(套)出土银器分析检测数据、保护修复记录等档案资料,进一步了解了项目实施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经过相关咨询和认真讨论,对于本项目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该项工作不仅有效保护了这批脆弱文物,很多成果更是国内外首创,其中修复焊接使用的传统细金工艺更是银器修复技术的一项创新,是保护修复理念、银质文物保护技术与传统细金工艺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在这批银器的保护修复中,项目组反复对细金工艺中的胎体打制、鎏金、錾刻、焊接等工艺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首次将细金工艺制作理念运用在贵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中。矿化严重银器的热处理、整形、焊接、补配过程中尊重古人的制作理念,用文物原工艺的制作手法来还原文物的本来面貌,在修复的过程中无论是修复方法,还是材料应用均以保存文物基本信息延长文物寿命,复原传统工艺为原则。此外,项目组还首次给出银质文物病害类型,为今后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收藏单位所藏银器的病害记录与图示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今后银器病害与图示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结项论证会现场
 
  与会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项工作针对该批银器保存现状情况差、病害非常严重的特点,做了大量保护修复技术的前期研究试验,采用的保护修复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该项目工作方法科学规范,分析检测到位,保护修复步骤合理,研发的修复技术方法应用可靠,采用的保护材料适宜,保护修复工作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修复的要求,银器保护修复的效果良好;该项目档案资料完整,达到结项要求;另外,该项目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对此类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具有极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撰稿:杨巍  张红燕   审稿:梁宏刚 )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27号(100710) E-mail:kaogu@cass.org.cn
备案号:京ICP备05027606

您是第
AmazingCounters.com
位访问者

 
学术动态

“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 结项专家论证会在京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18-06-27

  2018年6月24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组织召开“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结项专家论证会。“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函【2015】1956号)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研究部承担并实施完成。


陈星灿所长实地考察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周宝中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柴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研究员、梁宏刚副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马燕如研究馆员等。会议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必素研究馆员主持。


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修复后的银器



周必素研究馆员主持会议

  验收组专家首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保护研究部,实地考察了保护修复完成后的16件(套)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


王浩天副研究员介绍项目总体情况

  会议伊始,该项目负责人王浩天副研究员介绍了贵州遵义新浦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的总体构思以及银器保护修复的整体情况。


张红燕助理研究员汇报项目实施内容

  之后由项目组成员张红燕助理研究员从该项目的文物出土背景、文物信息、保存现状与病害分析、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前后对比等方面对该批文物的保护修复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


周宝中研究员发言


齐东方教授发言


柴晓明研究员发言


傅宪国研究员发言



梁宏刚副研究员发言


马燕如研究员发言

  与会专家听取项目组汇报后,仔细地对比了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出土银器影像资料,探讨了保护修复中采用的材料和工艺,查阅了16件(套)出土银器分析检测数据、保护修复记录等档案资料,进一步了解了项目实施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经过相关咨询和认真讨论,对于本项目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该项工作不仅有效保护了这批脆弱文物,很多成果更是国内外首创,其中修复焊接使用的传统细金工艺更是银器修复技术的一项创新,是保护修复理念、银质文物保护技术与传统细金工艺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在这批银器的保护修复中,项目组反复对细金工艺中的胎体打制、鎏金、錾刻、焊接等工艺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首次将细金工艺制作理念运用在贵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中。矿化严重银器的热处理、整形、焊接、补配过程中尊重古人的制作理念,用文物原工艺的制作手法来还原文物的本来面貌,在修复的过程中无论是修复方法,还是材料应用均以保存文物基本信息延长文物寿命,复原传统工艺为原则。此外,项目组还首次给出银质文物病害类型,为今后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收藏单位所藏银器的病害记录与图示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今后银器病害与图示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结项论证会现场
 
  与会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项工作针对该批银器保存现状情况差、病害非常严重的特点,做了大量保护修复技术的前期研究试验,采用的保护修复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该项目工作方法科学规范,分析检测到位,保护修复步骤合理,研发的修复技术方法应用可靠,采用的保护材料适宜,保护修复工作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修复的要求,银器保护修复的效果良好;该项目档案资料完整,达到结项要求;另外,该项目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对此类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具有极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撰稿:杨巍  张红燕   审稿:梁宏刚 )


作者:杨巍 张红燕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